•  

  全国服务热线

400-770-8898

Industry News

行业动态

猪蓝耳病有望根除

2022-10-31 08:50:45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每年消耗大约7亿头生猪。生猪养殖关系百姓菜篮子、关乎国计民生。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第一代抗病毒多基因编辑仔猪,将在生猪养殖业发起重大的技术革新。


01   被称为生猪的"艾滋病"


猪蓝耳病,学名是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在我国生猪养殖业中,危害甚至高于非洲猪瘟。由于病毒变异速度快,疫苗防控效果低,生猪一旦罹患蓝耳病,终生无法根治,而我国几乎每一头生猪,体内都携带着病毒载体因子,这种病也被称为生猪的"艾滋病"。



02   毒株共存 变异 重组


如今蓝耳病NADC30样毒株已有逐步取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HP-PRRSV)毒株的趋势,形成多种PRRSV株共存态势,毒株变异的多样性日趋明显。


蓝耳毒株多样性和易变异性使得毒株重组和疫苗毒返强;变异毒株间异源保护性不足,缺少“通用疫苗”;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有气溶胶传播能力。


由于与类NADC30株的遗传演化关系较远,目前我国的商用疫苗不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诊断监测是重要的防控前提,做到科学引种,综合防控(生物安全,科学免疫、控制继发感染)很重要。如果疫苗是“一针就灵”,PRRSV不会兴风作浪30年!它让非洲猪瘟都能防得住的猪场,依然头疼。


据可靠数据显示,蓝耳病给每头母猪造成的平均损失折合人民币1785元,每头仔猪经济损失43.75-106.75元之间。


03   基因技术重大突破


经过十年技术攻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生物分子细胞技术,精准筛选出极易与病毒结合的基因蛋白碱基对,对病毒位点予以敲除,摒除染病风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华进联介绍,基因组上大概有三十亿个碱基对,首先从基因对上要精准地知道位点在哪里,然后在细胞上通过一种特定的工具就是一种酶,定点地对基因进行改造。


科研团队同时敲除了抑制瘦肉生长的基因片段,使得生猪后代瘦肉率更高。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代孕母猪产下的两头双基因编辑仔猪已经在云南出生,成长情况良好。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生猪产业基因编辑育种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COPYRIGHT © 2015-2024 山西大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晋ICP备17002767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3002000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