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服务热线

400-770-8898

Technical Lecture

技术讲座

【养殖在线】 霉菌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Farming online

2019-08-13 08:45:47

当前位置:产品聚焦 > 技术讲座




家禽篇



一、霉菌毒素的来源


第一,来自饲料


饲料原料主要包括豆粕,玉米,鱼粉等。其中玉米在采收季节雨水过于频繁,在玉米采收前就发霉或者采收后不能及时晾干导致发霉变质。


在很多玉米高产区,大部分农民不能及时晾晒玉米,导致玉米霉变率在3%~5%,部分玉米霉变率超过10%。霉变玉米产生的毒素主要有黄曲霉菌、赤霉烯酮、呕吐霉素等。豆粕和鱼粉在保存过程中也会污染霉菌并产生霉菌毒素。


第二,来自垫料


地面养禽的垫料主要有花生壳,稻壳,麦秸,木屑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垫料容易发霉,家禽在养殖中采食垫料或垫料上的饲料。


第三,对于雏,也会通过种禽转移到体内


种禽采食霉变饲料后,霉菌毒素在卵黄中蓄积,孵化后期及出壳后霉菌毒素随着卵黄的吸收被转移到雏体内。





二、霉菌毒素的种类


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霉素和T-2毒素。


霉菌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黄曲霉毒素主要引起中毒性肝炎,赭曲霉毒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坏死和肾病,玉米赤霉烯酮导致胎儿畸形、繁殖机能下降,呕吐毒素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和肾病,T2-毒素引起流产、死胎、繁殖机能异常。


每种霉菌毒素可能有多个靶器官或者多种类型的细胞。多种霉菌毒素共同作用于机体,它们的危害程度不是简单的相加,往往成倍增加。



三、霉菌毒素的危害及表现


免疫抑制


免疫器官包括法氏囊、胸腺萎缩,骨髓颜色变浅,正常为红色,严重时颜色变黄。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使机体在注射新城疫、流感等油苗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不能达到正常的高度。





消化道损伤


口腔粘膜白色或红色的溃疡灶。口腔炎症会导致家禽因为疼痛不敢采食大的饲料颗粒,只采食较细的颗粒和料末,临床表现“勾料”症状。有些人员一看到“勾料”就认为是小肠球虫,但剖检也看不到明显的球虫症状,小肠球虫药用了几个疗程也不见好,一定要注意霉菌毒素问题。


嗉囊的炎症以及病情后期的假膜,往往有白色念珠菌同时感染。


腺胃炎,腺胃一般前期肿胀后期萎缩,除霉菌毒素引起腺胃炎外,病毒也会引起腺胃炎,东北地区发生腺胃炎主要是病毒引起,而在山东地区主要是霉菌毒素引起。


二者区别之处是,霉菌毒素引起的腺胃炎,在挤压腺胃乳头时往往有脓性分泌物;而病毒引起的腺胃炎,在挤压腺胃乳头时有清亮的分泌物。在临床中霉菌毒素表现更加普遍。


肌胃角质层粗糙,严重者穿孔后导致肌胃下溃疡灶。肠道粘膜脱落,腹泻。


肝脏损伤


肝脏肿大变硬,颜色变深,严重呈斑驳状,后期脂肪沉积呈黄色,胆囊胆汁颜色变浅。


肾脏损伤


肾脏稍肿,颜色发红,尿酸盐沉积程度表现不一。与肾型传支区别在于,死亡率不高,肾脏肿胀程度不如肾传支,同时因肾传支死亡的鸡尿酸盐沉积都会比较明显,这种情况比较多,有些人诊断为“非典型肾传支”。


生殖系统损伤


玉米赤霉烯酮导致公鸡过早发情,个别鸡二十多天打鸣现象。





霉菌毒素的危害


腹泻,饲料便,严重影响饲料报酬;

肠炎球虫反复发病,大肠杆菌易感性增加,不敢停药,增加药费投入;

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疫苗免疫后,体内的抗体不能达到应有的滴度,后期易感染非典型新城疫等病,增加养殖风险。



四、解决措施


饲料方面:


选用信誉好的饲料,因为信誉好的企业在原料采购和保存环节都比较严格。饲料运到养殖场后,存放环境要阴凉干燥,避免被水淋湿或浸湿,避免阳光直射或其他高温环境。添加饲料方面,不要一次添加过多,同时料桶不要有剩料,如果有剩料,倒在新料的上面。


垫料方面:


注意垫料的存放,不要用发霉的垫料。在养殖过程中及时清除发霉的垫料。


预防措施:


建议使用健胃霉立消或霉妥拌料。


0—7日龄,健胃霉立消1000斤饲料/袋;或霉妥1000斤饲料/袋。


8—21日龄,健胃霉立消1000斤饲料/袋;或霉妥1000斤饲料/袋。


0—7日龄鸡群内脏器官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并不完善,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8—21日龄应激较多(免疫、转群、换料、换羽、通风等),抗病能力差,该阶段使用健胃霉立消或霉妥,能降低肠黏膜损伤,保护肠道淋巴细胞,提高抗病力,减少肌腺胃炎的发生,提高消化吸收功能。   



小结:


霉菌毒素中毒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把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同时霉菌毒素可以在动物的肝、肾、肌肉、血液、乳汁和蛋中蓄积,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更应该积极解决霉菌毒素问题,保护人类健康。




COPYRIGHT © 2015-2024 山西大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晋ICP备17002767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3002000038号